工业旅游的出现本身是为了给工业带来新的模式和发展机遇,然而国内的工业旅游确实做的实在是不好,像很多的废旧工厂矿场也都无法再很好的利用。然而在德国埃森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利用以前的废旧矿场做成了世界上最美的矿区,工业旅游做的如此之好,那么它是谁呢?它就是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跟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一起去感受下吧。
在德国埃森北部,有一大片砖红色的建筑群,里面那高耸入云的井架、纵横交错的输送带、四通八达的轨道,都在描绘着这里曾经的繁荣景象。这里是20世纪初一个规模巨大的煤矿工业区——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
关税同盟煤矿是鲁尔工业区的一部分,始建于1847年,属于历史性工业纪念建筑。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认定为世界遗产。
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当年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煤炭开采系统,是欧洲重工业发展的缩影。鼎盛时期曾有8000名矿工日夜在矿井和地面建筑中工作。在1986年停产前,此处的煤炭挖掘和处理已有135年的历史。如今该矿区凭借其深受包豪斯风格影响的建筑成为现代工业建筑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一个艺术和文化中心。
昔日的辉煌
埃森是德国西部鲁尔区工业中心,19世纪初煤矿工业的建立使这个当年仅有3000人的小城发展为大工业中心。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现代化的煤矿工业区。人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美的矿区”。 建筑师弗里茨?舒普 和马丁?克莱默于1927 年至 1932 年为这里设计的别具一格的工业建筑群,使它无愧于这样的美誉。建筑师们根据对称性和几何学原理,在钢结构中大胆采用红砖外墙,构思巧妙,构图和谐,这种建筑式样时至今日仍然满足最为苛刻的审美要求。
埃森作为鲁尔区的心脏,是欧洲最大的采矿城市,来自地下和矿井的“黑色黄金”,几乎撑起了德国长达150年的发展,促生了德国的经济奇迹。1956年,鲁尔工业区煤矿年产量突破了一亿五千万吨大关,达到了经济的最巅峰。
盛极而衰
经济发展与人口聚集像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1913年此地人口已经增加到超过330万,甚至吸引了来自波兰等东欧地区的劳工移民。房舍兴建的速度赶不上人口的聚集程度,因此可以想见此地区的过往生活条件并不理想,再加上煤矿开採工作与工厂生活并不轻松,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求温饱,鲁尔地区的环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劳动生活区域,没有多余的娱乐或文化可言。1932年兴建于埃森的关税联盟(Zoolverein)与煤矿工业区成为当年全世界最现代化与最大面积煤矿工业建筑群,红色砖块搭建的屋舍以及钢筋架起的格状建筑成为建筑史的范例,一直到1986年因为煤矿产量减少以及新科技取代传统工业的制造,煤矿开採事业日暮西山,正式宣告关闭画下句点。历经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战争的破坏、战后的重建,鲁尔工业区见证了德国150年的工业发展史。煤矿工业区内的炼焦厂也于1993年6月30日不再运作,但整个矿区作为历史性工业纪念物而遗留了下来。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鲁尔区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展现采矿历史和工业建筑发展历程的一座鲜活的博物馆。
矿业的衰退不但摧毁了鲁尔河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除了产业萧条所带来严重的失业及经济问题,环境及生活品质的毁坏,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更为清楚的浮现—严重遭受污染的土地及河流,让这块区域的重生,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既有土地及厂房设备的处置费用,高到原有业主无法负荷的程度,纷纷以一块钱的象征性价格转售给政府处置。虽然如此,在这块东西约70公里,南北约13公里,总计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高达200万的人口当中,仍有大多数的人民依旧希望居住并工作在这里。
擦掉身上的煤灰
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从经济、产业,跨越到社会的严重课题,1988年杜斯朵夫州市政府开始一项整顿方案—就是后来持续长达十年的国际建筑大展。整个IBA计划的共同承载主体是埃姆舍尔河地区的17个城市,里头包含七个大的主题构成整个IBA实际操作的指导架构:将整个埃姆舍尔河地区由传统的工业区地景发展成为一个连贯的生态景观大公园;改建整体埃姆舍尔河地区的卫生下水道系统,将原本作为整个工业区废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尔河,再度恢复成为自然自然景观导向的生态河域;将莱因—赫恩运河(过去被极度污染)改建成为一个“可以被生活和体验的空间”;保存工业建筑为古迹,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在“公园中就业”的概念下,将过去工业区土地改建为“现代化科学园区”、“工业发展园区”以及相关“服务产业园区”;以新建住宅以及老住宅的更新现代化带动(小范围)城区更新;创造新的文化性活动,带动地方活化。
从此,埃森开始重新打扮自己:“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这是埃森宣传自己的一个口号。埃森煤矿倒闭后,北威州政府没有拆除占地广阔的厂房和煤矿设备,而是买下了全部的工矿设备。这个至今保留完整的工矿,成为了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当年的冲压车间被改造成了鲁尔区最有品味的餐厅,昔日的厂房车间也被改建成为上演流行歌舞剧的大型剧场。走进剧场大厅,仍然可以看见当年的工厂车间巨大铁铸的房梁,现代和历史的交汇让人感慨万千。矿区已经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址历史中心。在这个“鲁尔区最具吸引力的煤矿”,游客可以追寻20到30年代重工业时期,现代艺术的发展脚步。
现今情况
今天这座工业纪念碑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所,包括工业遗产博物馆,设计博物馆,休闲场所,并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著名的双坑口框架代表着整个地区超前思维的变迁和发展。每年世界各地约15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这一杰出的工业建筑群,跟随导游参观展览,参与活动或在埃森关税同盟公园休闲。
艺术、文化和设计
曾经,机器的轰鸣主导了埃森关税同盟煤炭工业区世界遗产地的节奏。如今,艺术和文化成为各种音乐、舞蹈、戏剧、导游和灯光装置的基调。譬如,在每年举办的工业文化节活动“工业文化之夜”期间,整个鲁尔地区被成千上万盏灯照亮,如同白昼一般。一年两次的鲁尔现代艺术节(C.A.R.)赋予这片艺术大地新的动力,而每年夏季举办的鲁尔国际文化节给这个世界遗产地带来各种精彩的表演和给人启发的首演。
埃森纪念小道(Denkmalpfad Zollverein)鲜活地展现了工业发展史。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者穿过保存下来的地面设施,体验在世界效率最高的煤矿和欧洲最大的焦化厂工作的感受。
另一处不容错过的地方,是在昔日洗煤厂建起的鲁尔博物馆,馆内有6000多件展品,展示了这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历史。常设展区以三个层次分别体现:今日鲁尔的大都市面貌、工业化之前的记忆以及鲁尔地区工业化和结构变化的沧桑历史。
参观者在游览之前、期间和之后还可以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来探寻埃森煤矿的自然环境。在这里你可以漫步穿过植被茂密的埃森公园,夏天可以跳入厂区游泳池畅游,冬天则可以在埃森溜冰场大显身手。
目前坐落在矿区的红点设计博物馆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当代设计展,也成为这项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成就了建筑与技术的专业结合,对于当时以实质机能为主的工业建筑来说,有着指标性的意义。
发展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性行业也成为鲁尔区转型的重点策略之一。本身没有太多天然旅游资源的鲁尔区别出心裁地把眼光投向了上世纪遗留下来的大批工业化物产,政府投资将当地大批工矿改造成历史文物,形成风格独特的工业化历史博物馆,以此带动旅游服务业。政府将一个建于1854年的老钢铁厂改建为一个露天博物馆,里面设计了可提供儿童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导游由原工厂志愿者担任,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蒂森公司将1985年停产的一家企业改造为以煤、钢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该公园占地2.3平方公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青少年活动场所,又可进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1998年,鲁尔区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等,并规划了25条旅游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工业旅游的开发在改善区域功能和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
由此可见工业旅游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所在,工业旅游使得残破的废旧矿区变废为宝。这种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国内的企业学习的,学习它并思考下一步要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