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发明人,是一名出生于 1994 年的加拿大人。他叫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小镇,后移民到加拿大。
2012 年,18 岁的布特林联合创办了《比特币杂志》,不久之后又与他人合作创办了以太坊。2015 年,布特林和合作者启动 Frontier,这是以太坊第一个版本的加密货币协议。凭借这些成就,他也被称为“V 神”。
在耕耘以太坊的多年间,他坚持在博客上撰写相关文章,并被编纂成书。前不久,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名为《权益证明:以太坊的诞生和区块链哲学》,并由《比较》研究部主管陈永伟博士担任本书译者。
图 | 《权益证明:以太坊的诞生和区块链哲学》书封
作为译者,陈永伟认为“小白”读者和专业读者都可以读这本书。“小白”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大致了解布特林在以太坊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所知所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以太坊这一最重要的区块链应用。而专业读者则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性收获,并把它们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阅读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以太坊和比特币之间有什么关系?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太坊上线以后,对比特币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介绍,以太坊和比特币是当前区块链世界的两大公链,正如布特林在书里所讲的,关注到区块链由于扩容困难而无法作为去中心化的基础应用之后,他创立了以太坊。因此,以太坊是对比特币的继承和改进。
作为公链,以太坊和比特币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去中心化、开放、自治等。但是,比特币更加偏重于金融应用,很难通过扩容搭载到其他应用。
相比之下,以太坊主要被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应用的基础设施,对于在链上搭建应用生态以及扩容,它可以创造很多的条件。
打个比方,假如比特币是手机里的一个金融 App,以太坊则类似于应用商店。以太坊的上线,给比特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互补性的,因为它证明了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存在很大的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比特币的热度;另一方面是替代性的,此前有人试图在比特币的基础上构建应用生态,但是这一责任后来落在了以太坊肩上。
权益证明是共识机制的一种,它决定了区块链当中记账权的归属。权益证明的原理类似于股份制,在公司中一名股东的持股数量决定着话语权。而在采用 PoS 机制的区块链中,话语权则由权益质押决定。
不同于比特币所采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权益证明机制对于算力的需求会被大幅降低,它所能支持的交易效率也会大幅增加。
此前,由于算力、以及交易效率等方面的短板,比特币无法构建起丰富的应用生态,自然也就不可能担负起取代 Web2 的职责。但是,应用了权益证明之后,区块链的效率会大幅增加,这也使得 Web3 的构想成为可能。
在网络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权益证明机制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现有互联网是以大型平台企业为中心的,无论是内容、数据还是用户身份,最后的拥有权都在这些平台手中。
作为针对互联网的一种设想,Web3 旨在帮助用户从大型平台手中“夺回”对于网络的控制权。基于区块链,可以构建各种去中心化的应用。这样一来,没有任何中心化的平台可以再对用户进行控制。
而加密货币更多可以作为未来互联网生态中的激励措施来使用,它可以帮助用户在没有中心化控制者的情况下构建自治的组织。
当然,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承担这些责任之前,一个前提就是它们的运行必须具备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
目前,比特币所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显然无法提供支撑。相比之下,在引入权益证明之后,上述愿景就会具备更大的可能性。
在《权益证明:以太坊的诞生和区块链哲学》一书中,布特林思考了数智技术、新一代互联网,以及元宇宙可能给经济带来的重塑作用。
具体来说,这会带来两个层面上的帮助:
在“术”的层面之上,布特林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性的构思,例如用哈伯格税去配置公共资源、用二次方融资去决定支持的项目等,这些都为构建新的网络生态提供了很有借鉴意义的启发。
在“道”的层面之上,作为一名互联网的思想者,布特林对 Web2 以及早期区块链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深入性思考。这些思考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各种互联网问题,并寻求破解的方法。
那么,Web3.0 时代将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目前看来,最大的变化还是个人对网络的控制。在 Web2 的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内容、数据,甚至身份都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在 Web3 时代,用户可以用去中心化身份等方式,来确保自己拥有自己的身份。
整体来看,区块链是实现 Web3 的一个重要技术。当然,Web3 的技术还不止这些,其他还有隐私计算等技术。
现在很多人愿意把 Web3 和元宇宙放在一起,但是陈永伟表示:“我个人是不同意的,其实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例如元宇宙代表作《第二人生》《我的世界》都是中心化的,也都是基于 Web2 的。如果硬要说元宇宙就是 Web3 的,那这些就不属于元宇宙了。”
其实在国外,元宇宙和 Web3 是两个很分明的概念。“元宇宙商业之父”马修·波尔(Matthew Ball),是最早普及元宇宙知识的人,其表示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更多强调的是 VR、AR 的概念。
而 Web3 强调的是用户对于网络的所有权,两者从根本上就不是一个概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元宇宙项目都使用 Web3 作为它们的基础,并用通证作为项目的激励方式,正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了交叉。
至于人工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能被用于 Web3、也能被用于 Web2。但是,这两者之间也可以有很多应用组合。比如,在生成式 AI 作品中,对于 AI 生成物的知产归属依旧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如果使用 Web3 的相关技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